...
媒體報導
線上閱讀楊牧詩
媒體報導
2024.09.10
美的事務是永恆的歡愉──臺灣當代詩界守門人◎張寶云

  

◎張寶云(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第八、九、十屆楊牧文學獎召集人)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ever﹗

Its loveliness increases﹗

It will never pass into nothingness. ──from Endymion

美的事務是永恆的歡愉,

其可愛日增,

絕不消逝於空無。──恩迪彌昂

 

濟慈(John Keats,1795-1821)的這首〈恩迪彌昂〉(Endymion)做為楊牧知識青年時期的精神導師代表作,相信曾經為一位自承詩人系譜的存在認知,帶來深切巨大的光亮,濟慈的精神性必然透過詩字的語詞,鐫刻雕鏤在楊牧最早開始的詩人道路上。

 

文學獎的機制和功能在近代已成為另一學術探究的場域,包括世界性的文學獎項、各語系的文學獎項和最常見的國族、區域、文類型態的文學獎項,業已是兵家必爭之地,堪為進入文學史典律大門的前哨站,究竟是什麼樣看不見的推力在策動局勢的成形?做為臺灣當代詩界守門人角色的評審們,究竟有無安守其職責,將深邃耀眼的詩人之靈魂,──接送至詩國大門前?這是每位評審念茲在茲的重任。

 

每每有評審為鼓勵落選的參賽者而說道:「只要換了一批評審就會出現另一批得獎者」。誠哉斯言,然而做為一主辦單位及學術單位,考量評審的詩學素養確實關乎現在詩發展風尚的走向,豈可不慎?如若最終選出不夠資格的作家作品,評審們有無可能擔當自己評選的結果,並願意出聲捍衛自身的詩美學信仰,則是一個既考驗主辦單位的邀審眼光,亦考驗評審自身審查經驗、文學教養的尖銳議題。究其實,主辦單位和評審們現今都怕被輿論炎上,有誰不怕鄉民們的滔滔口水,而自願成為眾矢之的呢?或者說,有那個主辦單位和評審有足夠的自信堅守評審的立場和價值呢?

 

加上臺灣現代詩史系譜中有來自古典華文世界的語言傳承,日本時代對東洋西洋的文學轉譯,臺灣內部的現代派論戰到鄉土文學論戰,及後現代性文明、國族認同、性別認同、原民運動、中港美台多邊的地緣政治角力,再到學院內中文系、台文系、英美系、華文系等系所的文院生態角力,如若粗略地將臺灣詩壇化約為現代派及鄉土派、右派及左派,隱隱然的詩史鬥爭逐步讓臺灣詩壇的混雜血液推衍出各層級的第三話語空間,未始不是現在詩的一片繁花盛景。然而各陣營壁壘分明的審查立場,唯有在評審當下的話語場域裡進行彼此的說服和攻防,即使親身主持過幾場文學獎會議,但也不便為評審們代言,挑明各自護擁的核心精神為何?僅曾聽聞有某一評審堅決不和某一評審共同出席詩的聽證會,大抵來自各不同的詩學陣營、美學信仰、方法論訓練過程,又或者是詩人天生個性卓爾不群使然,亦未可知。

 

楊牧詩獎創作類歷屆評審是否構成楊牧詩學系譜的另一影響層級,有待評議分析及詩美學史歷程的冗長認證,歷經十屆的評選是否已有有識之士約略看出此一獎項的系譜走向?或者十年樹木尚在青年時期未能形塑出鮮明的詩之脈流?

 

第一屆(2014)評審:陳育虹、陳義芝、唐捐(未留下參賽人次資料)

第二屆(2015)評審:賴芳伶、陳育虹、曾珍珍、向陽、李進文(參賽者36位)

第三屆(2016)評審:陳義芝、楊澤、曾珍珍、羅智成、陳大為(參賽者27位)

第四屆(2017)評審:陳育虹、楊澤、曾珍珍、焦桐、孫梓評(參賽者29位)

第五屆(2018)評審:陳義芝、焦桐、劉克襄、李進文、徐國能(參賽者13位)

第六屆(2019)評審:李敏勇、李瑞騰、羅智成、劉克襄、唐捐(參賽者26位)

第七屆(2020)評審:陳育虹、陳義芝、楊澤、唐捐、李癸雲(參賽者14位)

第八屆(2021-2022)

楊牧詩獎評審:賴芳伶、陳育虹、陳義芝、楊澤、須文蔚(參賽者43位)

青春組詩創作獎評審:孫梓評、楊佳嫻、林達陽(參賽者47位)

第九屆(2022-2023)

楊牧詩獎評審: 翁文嫻、楊澤、羅智成、鴻鴻、林達陽(參賽者49位)

青春組詩創作獎評審:楊宗翰、楊佳嫻、馬翊航(參賽者46位)

第十屆(2023-2024)

楊牧詩獎評審:翁文嫻、楊澤、羅智成、李進文(參賽者40位)

青春組詩創作獎評審:陳允元、葉覓覓、吳俞萱 (參賽者59位)

 

粗略統計從第一屆到第十屆,楊牧詩獎的參賽人次達到400人以上,評審團計有五十人次,其中有數位評審重複參與評選,計有陳育虹五次(1952年生)、陳義芝五次(1953年生)、楊澤五次(1954年生)、羅智成四次(1955年生)、李進文三次(1965年生)、唐捐三次(1968年生),餘者兩次到一次不等。從2013年「楊牧文學講座基金」成立,2014年楊牧文學獎開始徵件,至今年第十屆,中間有多次獎項的變革,在和碩科技童子賢先生的贊助之下,獎項及獎額益形完備,與當初的成立目的:「期許『楊牧歸來』的因緣能激揚東華下一波人文風起,進而對拓展臺灣文學新局做出貢獻」,已能深切呼應,不負所托。

 

楊牧詩獎的各屆評審分佈,多數以楊牧老師周圍的學生門人為主要評審來源,近期邀集的評審考量主要是期望能兼顧性別與世代、創作與學術、唯美與性靈、社會性與藝術性等異質的審美趨向,在其中取得兼顧與均衡之勢。

 

而審查機制的變革是為求擴增並深化對臺灣當代詩壇的助力及影響力,形成善、美、愛的循環性,評審者、參賽者、得獎者、主辦單位的光環與楊牧的詩學精神相互輝映,各層級人員誠心而認真地勞動著,以達至心靈深度的共振。

 

我們預計在未來舉辦歷屆評審、召集人、得獎者的聚會,勢必可以有更多的檢視和回顧,去豐盛此一獎項的內在意圖,而這正是由各個層級的挹注所促成的格局。

 

做為現在詩獎的年度盛事,我們企圖保衛著詩國的榮耀並熱切地想吸引創作者的目光投向我們,形成詩國能量、詩美學能量的循環,我們創造的神不會只是楊牧老師個人的神性,將會是我們族群裡集體的意願和美感光亮的穿織,如同一有機發光體的壯大及成熟,我們將為此光體而服務。

 

*附圖為第十屆楊牧詩獎評審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