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獎名單
2024.03.01
第十屆楊牧文學獎評審評語

詩創作三名,不分名次
 

扈嘉仁《從我體內分離的聲音》──評語

⊙羅智成

 

《從我體內分離的聲音》是一部充滿電影感的詩集,帶著高反差的光影、蒙太奇意象跳接的表現主義氛圍,訴說著沒落的街區、童年的記憶、生活的不幸與掙扎,十分具有感染力。

其中跟「小齊」有關的故事,佔據了詩集首尾的重要章節,可能是作者意圖以這個經營頗為成功的自傳性角色,來引領他眼中另類城市風景或生活場景的建構。故雖然有些小齊的詩作曾單獨發表過,卻與其它詩篇的腔調與情境相融,加上一些刻意重複的主題(motif),暗示了整本詩集的整體性;敘事者則藉由第一人稱熟練又疏離的觀點,用心而具體地演出現實世界的生活,一切是如此濃烈而紮實,甚至因此顯得有些超現實。

就風格而言,《從》書也是一本相當勇敢、另類的作品,對於基本書寫儀式的字句斟酌與經營巧思顯得漫不經心,散文化明顯,像口語一樣隨興,展現出一個性格鮮明,自信甚至略帶挑釁的,強悍的敘事主體。這一切特點加上歷歷在目的現場感帶給我很大的閱讀樂趣。
 

 

李修慧《身體演化我》──評語

⊙李進文

 

作者擅以詩介入現實,又能適恰地拉開距離,賦予生動的想像力、美學的歧義性,不僅讓讀者參與了詩,更勾起讀者反思,震動情愫。作者以極佳的詩藝,創造詩與讀者、詩與人間若即若離的共感。

 

作者「涉事」關注的主題,包含女性、性別,以及原住民議題等,亦涉及一些人情世故的假面、無能為力和被壓迫的弱勢,題材寬闊。因應題材之不同而有多種寫法,鬆緊有度,作者的表達形式和取材議題彈性極大,亦能宏觀詩集的整體性,例如第一首〈共居〉講到壁虎阿迪和最後一首〈壁虎阿迪,你靜靜的在那裡〉相呼應。當然壁虎也是自我對話的隱喻和投射。

 

顯然作者本身有一些人生閱歷,這深化其洞察力,複眼般地,以思辨、以反諷又語帶感性地釐梳其敘述之題材,內容形式轉化自然,即便書寫普遍性的親情,出手亦不落俗套,例如〈我粗人的父親〉、〈我夢想中的母親〉,以及〈我愛著的中國人〉透過親情的述說並思考所謂的「鄉愁」和「認同」,細膩真切,回味再三。

 

以詩處理社會性,在介入與抽離之間,有一定的難度和門檻,但作者輕巧跨越,又能保有批判性和詩質,語字靈活、有真性情,且耐讀,整體表現出色,而更珍貴的是,整本詩集透露出一種非常本質的生命力,催動詩的純粹性、維護初心原型,且將它們晶晶亮亮地伏流於述事之中,值得期待的一位詩人。

 

 

林郁真(柏森)《原光》──評語

⊙翁文嫻

 

詩集奇異地結合德語哲學的分辨層次,又複曡古典音樂,微妙起伏變化的旋律。多次向馬勒致意:「交響樂必須包含萬物」。詩人說:「微物觀察是一種美德」。於是,詩集整個是「音樂」丶「時間」丶「流動」,在細微中,在感覺中、在獨特的品味中向世界連結。這樣的日子,生活,能令我們讀詩時整個停下來。 「因為喜歡/那些隱微的事物/光綫通常是/在那時產生的/暇疵,依稀可見/還有許許—藉局部去顯露的完整......」,詩人發展了一個把握世界的奇特角度,這是新鮮的華人主體性之重整嗎?總之,這些詩令人「住進去」,願意不斷停留徘徊。


 

評論組三名,期刊論文二名,學位論文一名

呂翠華(彰師國文系碩士論文,2023年7月)《楊牧《非渡集》之音韻風格研究》──評語

 

這篇論文從文獻收集及寫作情形可以看出相當努力用心。只是比較可惜的是:沒有從文學音律的角度去研究楊牧的新詩。像高低律、長短律、輕重律、音色律等,尤其忽視了國語調的重要性。古詩用平仄組合成詩的韻律,新詩也重視每句詩如何四聲協調,讀起來是否順口,音韻效果如何?只從研究句中那些字詞有沒有雙聲疊韻的現象顯然是不夠的。

 

陳正芳(《台灣文學研究學報》36期,49~84頁,2023年4月)〈葉珊與羅卡的抒情共振──以《西班牙浪人吟》為本的跨文化研究〉──評語

 

本文分析葉珊(楊牧)翻譯西班牙詩人羅卡(洛爾伽)詩作所體現的內在心靈與詩學觀點,指出葉珊正是透過翻譯,在承接羅卡的浪漫主義精神。無論是形式或內容,承襲或增譯,在在都有詩人豐富的詩歌美學與藝術關懷流動其間。作者分條縷析,層次分明,在佘佳燕的論述外別開蹊徑,具有高度可讀性。

 

 

陳俊啟(《成大中文學報》79期,195~232頁,2022年12月)〈尋找終極的精神故鄉楊牧文學觀中浪漫、現代、古典及傳統的融會──評語

 

本文分別自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及古典傳統等面向探詩楊牧的詩學理念,並多方徵引楊牧的論述,配合西方文學理論及前行研究成果交叉互證,是一篇視野開闊且極具分量的力作。特別是引用Mircea Eliade理念對應楊牧文學的樂土追尋,帶入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或是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來理解楊牧追求原鄉意識的底蘊,都是極具深度的看法。

 

 

青春組詩創作三名

 

陳家穎失足少女藍色海洋住進安寧病房時〉──評語

吳俞萱

詩意來自斷裂。語言結構的斷裂,或是語意文化的斷裂。斷裂是對尋常的不服從,在翻轉和重新命名的過程中,生出新的視點。〈失足少女〉和〈藍色海洋住進安寧病房時〉展示的斷裂技藝不僅是透過輕盈的語調、鬆散的構句、戲謔的反諷、「你─我」的對話框架來逐步呈現社會價值怎麼吞噬和扭曲人的自我定位,真正驚悚之處在於思維轉換所造成的斷裂感和速度感並非朝向「許願」而是「認清現實的遊戲規則」,比殘酷更狠的是活下去的決心:足夠平凡、摔出格子;終於笑出了聲。

 

台北商大謝孜謙永生囚鳥──評語

⊙葉覓覓

難堪的破裂,破裂得難看。作者的文字裡流淌著碎玻璃扎出來的鮮血,以及手機藍光與內在情緒構築出來的哀傷紋理。重複出現的矢車菊,彷彿是一種安靜的警醒,在窺視與囚禁之間,帶來一些平和純淨的藍色力量。這兩首詩的語言技巧並不高明,意象也未必新鮮,但是真實的情感讓群集失落的字,匯聚成為日常人間的縮影,這讓黯然神傷的音節有了新的重量,從夾縫裡長出一絲生之希望。

 

清華大學林可婕〈耕作〉〈閃身〉──評語

陳允元

關於真摯性與技術的平衡,普世性與獨創性的辯證,評審花了很長的時間討論。而這兩首詩,是我們最高度的共識。〈耕作〉寫按摩。以背為大地,原非太新的寫法,詩人卻形構出一整座充滿紋理、彷彿聽得見蚯蚓呼吸的生態系,並以之為撫觸的接點、情感的媒介,經歷細心的觀察、翻土、播種,而終於能期待新生。全詩充滿細節,詩意飽滿,專注而深情,是一首完成度極高的傑作。〈閃身〉談一種無法閃身、近乎命定的愛,偏偏兩人的生命形態與價值體系又是如此不同。在閃身與閃身不及之間,「我」該如何成為我,「我們」又將走向何處?情感細膩、真切,充滿思考的辯證,是這一首詩最精彩的地方。

 

 

青春組詩評論二名

 

師大洪誼哲〈心的嚮導──論楊牧詩〈春歌〉〉──評語

吳俞萱

評論者的倫理位置是什麼?責任是什麼?可以探討作者的意圖在文本每一個元素的動員中成功或失效,但不能改寫作者的目的。〈心的嚮導──論楊牧詩〈春歌〉〉展現了簡潔的文字能力和歸納意圖,或許可以再耐心追問:楊牧將詩作分為三段的必要性在哪裡?作品有什麼細節能為你引路?你的詮釋能放回脈絡去檢驗嗎?你的詮釋是在貼近作品的未知處,還是再現你的已知處?要怎麼用更具體嚴謹的文本分析來推導出「當這些象徵世界的畫面一一閃過讀者眼前,詩人便施展以小寫大的功夫」?以楊牧本人的論述來詮釋楊牧詩作的意義和侷限是什麼?評論者對自己的無盡提問,將向著文本的深處前進,同時回應自己對閱讀和書寫的愛。


蘭陽女中游耘如〈愛、美與死──楊牧詩中的濟慈──評語

陳允元

作為邁向未來評論或研究之路的起點、雛形,這篇詩評是令人驚豔的。首先,它不只是楊牧詩評,而是具備了比較文學研究的企圖:談濟慈與楊牧兩個偉大的文學心靈跨越時空、語言的影響關係,並能聚焦愛、美與死的概念討論,可以看出這位年輕詩論者的膽試。而在細緻處,能分就形式、意象、概念細論其美學與精神的合致,並嘗試討論濟慈對楊牧不同時期的影響,以及在濟慈影響下楊牧不同階段的表現差異,一定程度兌現了自己的研究潛力。惟因篇幅限制,此論不免大題小做,點到為止。且論者應避免過度以楊牧之言解釋、證成濟慈的影響,而是必須嘗試見他人(包括作者楊牧)所未見、言他人所未言,畢竟論者才是這篇詩評的主人、這個論題的詮釋者。加之,詩評側重楊牧對濟慈的承襲,卻未進一步論及其轉化,轉化才是影響研究最大的價值所在。

  

圖攝於:詩人楊牧紀念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