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獎名單
2023.03.10
第九屆楊牧文學獎得獎作品評語

第九屆楊牧文學獎得獎作品評語

 

青春組詩創作獎

〈透光〉/洪誼哲
唯有身體還在前行,唯有靈魂
始終透光,以一種嘻嘻哈哈的姿態
被人看清。有時因為露珠乾涸所以沉默
有時成為一個忘記睡眠的人
繼續坐等一壺溫熱的咖啡醒來,他怔住
他對著一壺深色的咖啡怔住
靈魂跟著滯留,他於是忘記時間
忘記陽光無法穿透窗簾
所以日夜顛倒、作息混亂
有時清晨也能擁有月光
擁有影子,擁有一面純白色的油漆牆
有時因蒼白而剝落,因剝落
而斑斑駁駁
每一道直線前進的光也都斑斑駁駁。被樹篩過
這一次陽光終於透了進來,今天早晨
透明且美,他於是迎了上去
讓陽光穿透他,而他
也穿透陽光,成為各自的一部分
然後再度前行

 

〈出神〉/洪誼哲
前行至此已經沒有太多懸念
遠方的山還有一些高聳的教堂
鐘聲來自雲裡
陽光閃爍而溪流緩行,穿過城市
曾以為人間總該這樣
以它們為背景離去前你們最好拍張相片
相片裡一個手提公事包的人急急走過
走過街區與街區
走上地下鐵以後掏出手機
想像他正收發各式信件
一些機密訊息還有各式報表⋯⋯
懸掛的星子已經看不清楚,只好
感覺周遭的亮光還有
神的跫音。宇宙的外殼接連剝落,沒有誰
能夠俯身拾起這巨大的碎片
相簿裡的人於是碎在各地
而他呆坐著,愣愣出神
乘著龍或者金色的馬車遊走過
 子午線分割的海潮
 穿雲的山脊以及
 一朵蓓蕾的子房綻放然後凋萎
舊照片裡因為有光所以陰影,念及天堂
以及通往地獄的橋梁
會座落在同一條路的兩端嗎
(多數人在這裡徘徊
導航始終沒有任何訊號)
興許神從來沒有來過。但一回神
這時間竟又忽然遠了

△評語:

馬翊航:

作者的兩首詩,都描繪了意識與身體的游動飄移。〈透光〉以細膩的視覺想
像,描摹靈魂、身體、時間、光影之間的相逢交錯。作者有意地以詞句重複,產
生、模擬某種「逗留」、「徘徊」的感觸,顯現調控詩歌語言的能力。〈出神〉
的企圖心、所欲探索之處更為神祕、具有野心:從現實的移動體驗,移動至具象
與抽象、神性與人性、人世與幽冥、訊息與記憶的交接處。出神的想像,「子午
線分割的海潮⋯⋯」一節,意象的剪接非常精彩,「多數人在這裡徘徊/導航始
終沒有任何訊號」且將幽冥想像連結上當代情境,在乍看舒緩、抒情的表達下,
埋伏了自由、狂想的視野。

 

〈大山〉/萬芳羽
第十八年,她像做了場夢
從洞底被冷水澆醒
向上攀爬
夢中細膩溫柔,小指勾住約定
攀藤的春天會延綿好幾個十年
纖細白皙的手臂被落石劃傷
是一道青紫的疤痕綻放成一朵花
蟋蟀掙扎灌洞的洪水
方舟載走了春天
再攀上陸地時被帶刺的光擁抱
回望群星,墜落水滴打散聽不懂的祝福
她體無完膚,卻笑容依舊
手心交纏的暖意在我青春匯成一條大河
十八歲,她第一次喝小米酒
暈眩席捲全身
走進族人的歌舞聲中
她好像聽到大山的吶喊
輕拍她的背
「你是我的孩子。」
深褐色土壤在她耳邊悄悄說道

她用乾淨的手帕替我擦去膝蓋的血痕
母愛如山
「你是我的孩子。」
她撫過我淚痕對我說著
攀爬出了洞穴
媽媽,歡迎回家。

 

〈風〉/萬芳羽
爸爸說他喜歡藍色
天空很藍,海也很藍
他卻鍾愛窗口透進的風
「風是藍的。」他說

長繭的手心很久以前握住畫筆
畫布不懂得珍惜
從豐盈的隘口挖一口井,卻撈起枯竭的井水
月光最亮的一塊,是
畫筆掉落地板,抵不住炎夏的寒冷
爸爸倒地的震顫被藍色的風蓋過

儀器上的線是綠的
月曆被重複踏上一條蜿蜒的腳印
曲折我走在無法回頭的稜線
醫院離海很近,爸爸卻臥成一座山
我的喉間耐不住,飢渴得可以喝下一片片熬得通紅的夜
他乾澀嘴脣閉閉合合
待我湊近,他問:風是什麼顏色?

我很想回答他。
很想,很想。

△評語:

楊佳嫻:

這兩首詩,一寫母親,一寫父親,切入角度各異,卻都深情而富有創造力。
〈大山〉傳遞出在「土壤」、「她」和「我」之間,都存在著保護、承托、撫慰
的關係。那句「你是我的孩子」,從土壤深處傳出,帶著濕潤的溫暖,而「她」
於我,就如同這廣闊的土地之於「她」。作者有些神來之筆,比如「蟋蟀掙扎灌
洞的洪水/方舟載走了春天」。第二首詩〈風〉,寫能畫畫的父親倒下,取而代
之的,是風捲動的藍、病房儀器上的綠線、熬得通紅的夜,一起構成了情感與記
憶的景色。「醫院離海很近,爸爸卻臥成一座山」是全詩最動人之處。

 

〈我的母親〉/梁亦萱
擲下杏仁
當我提起畫筆
破舊風扇咿呀地叫
吹起靜默星光藏在湖底的漣漪
擲下杏仁
便激起千萬浪花
媽媽回頭,沒有笑

嘰嘰喳喳是木凳在晃?
我是尋不到方向的船槳翻動湖底靜謐的綠藻
我筆尖觸不及森綠,也
聞不到杏仁飄香
只剩白晝與丙烯顏料攪和暈染
她成了
無處可去的黃昏,在傍晚的十六號樓下

不記得了,她
不記得初春後院的微微晨芒,盛夏風鈴擊響了長廊
不記得深秋的月光我們在畫上搗藥
寒冬日出熬的那碗粥
也,不記得誰伴著我、她
在島上擱淺了
那波巨浪、木船,羅盤直抵著漩渦旋轉

是過份沈默的星光?
或是被灼傷回憶包裹的月亮
 

〈母親的我〉/梁亦萱
我總是隱隱窺見那些漫步在四季裡的日子​
誠如入冬的第一捧雪,殘秋迷途的大雁
夏季蛻殼的蟬,
春日門前剛長出的枝芽
十六號傍晚的樓下

若豪飲一杯名為記憶的桂花釀
塵封二十多個月
我想半殘的月光偷偷喝了三分之一
好比黃昏也貪婪
暮色中沈渾熱烈

我還想哉一棵桃樹
哉在你抖落石頭的路上
花開便落在妳的肩頭
儘管妳不聽、不聞、不曉
我只笑笑
如杏仁般的
味辛苦甘溫、有小毒

像候鳥總呢喃北方
我再也不用幫你拉風扇的開關
修那再也修不好的破木凳
只是聽水聲滾滾匆匆而下
妳說的、我說的,杏仁說的
無聲抗議

請妳要記得我
但忘記四季
妳從未答應我的請求、以前
我會沉在湖底
與妳路上那一顆妳抖落的石子
一起
融進我的眼,與我眼中迷途的妳擦身而過

△評語:

楊宗翰:

談母親作何其多,這兩篇作品卻能夠跳出來,理由之一在於作者對聲響、色
澤、氣味的敏銳,獲得評審一致的青睞與讚賞。理由之二在於設計上頗富巧思,
兩首之間的對應,杏仁意象的連結,乃至「妳」和「我」的記得/不記得,都讓
詩意在尋常字詞中暗自湧現。比較可惜的是像「豪飲一杯名為記憶的桂花釀」這
類句子太過陳腐,r 建議應該爽快捨棄,無須眷戀,如此全作必將更臻美善。寫
詩,何其容易又多麼困難;在說與不說之間,總是需要琢磨良久,取捨再三──
這將是寫作者一輩子要修習的課業。評審結果出來後,方知本詩作者竟只是一名
國中生,著實令人驚喜。看來這「一輩子」還長得很,期待作者之後在文學上的
發展與蛻變。

 

青春組‧詩評論獎:〈同情與智慧──學院之外的〈學院之樹〉〉/王以安

馬翊航:

此篇評論以「同情與智慧」為題旨,為楊牧的詩作〈學院之樹〉進行細心、
穩當的解讀,也融匯了評論者的個人體悟。文章陸續點出「同情」的意義、干預
與呵護的矛盾、體制的規訓與鬆動,且以散文〈在借來的空間裡〉(以及其他楊
牧作品)與此詩對照互證,展開「同情與智慧」的層次。不過,或可適當地使用
小標,協助整篇的書寫結構、推展更明晰。部分句子的論證,與其他段落的細密
論證稍有落差(如對「半開的窗」的詮釋),但整體來說,此文兼具微觀與宏觀
的詮釋,已可見評論者的自我鍛鍊與期許。楊牧〈學院之樹〉中臺大文學院的印
度黃檀,雖已感染褐根病枯死,但也在不遠處長出了新株,正如這篇評論,有其
遭逢、領悟與未來的伸展。

 

楊牧詩獎|

《四歲》/黃浩嘉

翁文嫻:

題目《四歲》,以小孩為軸心,又全用日常瑣事,看起來平凡之極;但一讀,
每一句每一首每一個字,卻「意外」極了,震撼得「驚心動魄」,還不時掉淚,
久未有如此讀詩的經驗。
習慣而空洞的「愛」?詩集完全更新了。詩人對孩子,包覆著珍重著,願意
「潛入」他的世界──他與他,血肉絞纏,於是,造出瑰麗畫面:40歲與一、二
丶三丶四歲。讀者由是也變成嬰孩,用嫩肉去摸肥肉油煙味父親,看廚房切開帶
血的內臟;也要犂田,看蒼蠅停著碾碎的軀體,在鐵皮屋聽盛大雨聲。領悟:「撐
傘是沒有用的/雨季正是為此而來//幸福是沒有用的」。
詩人許多思考,見解,活在這個「愛的世界」,說不出來。他無知地,無分
別地,在嬰孩的手足萌動,穿越日常,那些連結跳接之間,瀝出嶄新的意義。就
這樣,40歲與一二三四歲合體,孕育出紮實的丶台灣全新品種的詩。

 

《如蜜,微顫,焰中生》/潘家欣

鴻鴻:

相較於作者之前為孩子所寫的迷人歌詩,這本聲音迥異的詩集,全然回歸女
性內在的火焰。以生之狂野熱情,調度語言及意象,如以斧鑿石,洶湧噴薄。從
星月宇宙,到千載人間,往復縱橫,四方輻輳,斑斕無倫。有議有敘有大抒情,
然而行筆從容,讀來無炫耀之氣,有禪悟之喜。近中年的詩人,涵泳浸潤於所學
所傷所經歷,成就此一自足自得自信的世界,也釀出台灣現代詩的一抹奇香。「那
石階是眾人的/那石階是一人的」。眾人踏遍的石階,潘家欣走來自有心得;而
她一人走出的路徑,也就這麼布施給了眾生。

 

《第一事物》/楊智傑

羅智成:

《第一事物》是我第一眼讀到就很喜歡的詩集,雖然有些晦澀、有些隨性,
卻又穩穩把握住從容、舒適的節奏感,帶著催眠的光暈。作者試圖去掌握並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幽微、深刻或陌生的,種種感受、體悟與呼之欲出的思維。這
些靈視或洞見(insight)或隱或現於我們內心的角落、意識的邊陲,我們必須尋
找最適切的語言去指認出它、說出它、命名它。我想這也就是這本詩集題為《第
一事物》的原因吧!這勇敢的挑戰吸引了我,因為它的難度很高,因為他所描述
的事物在被描述之前往往是抽象的,甚至是不可捉摸的。但是作者相當成功執行
了這項任務,讓那些呼之欲出的訊息成為可知、可感的作品,而且在搜捕稍縱即
逝的念頭的書寫過程中,並未損及字裡行間那濃濃的詩情,以及洞察者當下感受
的美感之愉。

 

楊牧研究論著獎‧教師組期刊論文
〈回憶與靈氛:楊牧「奇萊書」系列中的時間敘事〉/石曉楓

評語:

石曉楓教授為國內知名的現代文學研究學者,聰敏好學,學養豐厚,學術
著作質量俱優,允為中生代學者中的佼佼者。
雖然她以大陸當代文學成果馳名學界,但其實她的碩士論文處理的是豐子
愷的散文,後由秀威公司出版,頗受肯定。其後她也經常發表有關現代散文的
單篇論文,都能看出她獨到的觀察與深刻的論述,加上她本人亦從事散文的創
作,出版幾本受到矚目的散文集,她對散文此一文體不論是研究或創作,都有
一定的掌握與出色的表現。
本次參加評審的論文,討論的是楊牧自傳散文「奇萊書」系列中的時間敘
事,雖然這方面的議題已有許多人討論過,但這篇論文依然有其不可忽視的學
術價值。本文在架構上先論楊牧散文中的靈氛閃現,次論其由此延展而出的主
題意義,包括詩與美的發現,愛與死的啟蒙,後論其時間敘事的永恆性、循環
性、交錯性,最終指出「奇萊書」系列是一部創造出時間的時間之書。本文的
寫作能適當運用文化理論,且文筆優美流暢可讀,對相關史料的掌握得宜,在
諸多有關楊牧散文時空研究的成果中,有其匠心獨到之處,文本分析言之有
據,結論有其一定的說服力,是一篇水準以上的論文,值得肯定

 

楊牧研究論著獎‧博士論文
〈Poetics of Rebellion: Hybridity, Minor Narrative, Yang Mu.〉/利文祺

評語:

送審著作為作者的博士論文,以楊牧為主題。作者對於楊牧整體創作的發
展、文風特色有通盤了解,熟悉國內外楊牧相關研究文獻,並進而提出一個融
合後現代與後殖民的少數論述框架來對於楊牧的作品進行深度詮釋。此書特別
就戲劇讀白、抒情傳統、海洋論述、少數故事、神話等等面向來展現楊牧創作
的多樣性,見解獨到,對於楊牧研究有值得重視的貢獻。
作者認為楊牧透過種種策略反制官方推行的文化霸權論述。這個說法強調
楊牧創作的政治面向,與現有楊牧相關研究多以跨文化的美學為導向的研究有
所差異,或有待爭辯,卻也開發了另一個觀看楊牧的方向。

 

楊牧研究論著獎‧碩士論文

《臺灣現代詩河流意象研究──以余光中、楊牧、吳晟為例》/李欣奕

評語:

這本論文兼顧主題研究和詩人研究,關照議題多元,探討甚深甚廣,文本聚
焦亦精確,文獻整理完備,理論援用合宜,加上文筆流暢,分析妥切,整體而言,
是 一本優秀的碩士論文。肯定之外,以下還有幾點意見, 提供參考。
1、 在河流主題的呼應上,基本上能扣連中西文學傳統,然而詩歌意象研究牽連
的中國抒情詩歌傳統亦應有所理解,有些代表性的前行研究例如蔡英俊的《 比
興、物色與情景交融》應加入思考。
2、 此論文在補充過往研究觀點時,難能可貴的補上詩歌特質裡的「非真實性」,
對話其他文類著重的實際河流研究,另闢出詩文類的獨特性。然而,在實際討論
時,仍大多著重於實際河流的探討,如余光中的淡水河、楊牧的立霧溪和吳晟的
濁水溪。真正具想像性、虛構性的討論只在楊牧討論較多,其餘只是一般河流的
象徵性意義。以致真正表現詩歌河流研究的獨特論點不多。
3、 能關照到三位詩人的差異性,值得肯定,不過三位詩人的交互、交涉或對話
性仍有所不足,例如寫作時代的交疊、表現手法的傾向、「鄉」的母題的參差交
錯…,細緻度可以再強化。另外,三位詩人的討論篇幅,余光中與楊牧相當,唯
吳晟不足前兩位 詩人的二分之一,顯出偏重,也透露吳晟詩作主題的薄弱?
4、 透過河流意象的研究,確實更加理解三位詩人的寫作內涵、主題、特色,強
化原本的詩人研究面向,不過,也期待透過河流意象得以有新發現,或是考察出
過往不曾注意的詩人面向、詩作涵義等。
5、論文格式可以更嚴謹,如第一次出現的外國學者,文中即應加上英文名,如
頁6榮格第一次出現時。